青海省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
7月18日,青海省政府新闻办召开2018年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统计新闻发布会,会议由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卢强主持,省统计局副局长陈伟发布了上半年青海省经济运行情况。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副总队长沈宏,省垣新闻媒体、中央驻青媒体,省委、省政府及中央驻青有关单位以及局队相关专业处室等近百人参加了新闻发布会。
上半年全省经济平稳运行
今年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以“百日攻坚”“会战黄金季”行动为抓手,深入实施“五四战略”,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稳中育新,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经国家统计局核定,上半年,全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96.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5.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9.70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589.22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568.07亿元,增长3.6%。
一、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畜牧业生产平稳
粮食种植面积略降。据对全省15个县1740户农户农作物种植情况调查,预计今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281千公顷,较上年实际种植面积(三农普修订)下降0.4%。其中:小麦111千公顷,下降1.2%;玉米18千公顷,下降1.3%;青稞48千公顷,增长1.3%;豆类14千公顷,增长7.4%;马铃薯87千公顷,下降2.5%。上半年,全省蔬菜和食用菌产量21.16万吨,同比增长1.3%。
畜牧业生产平稳。去冬今春农牧区未出现大的灾害性天气,气温适宜,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上半年,全省牛存栏548.49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2.4%,羊存栏1879.05万只,增长1.4%;牛出栏37.88万头,增长1.9%,羊出栏109.12万只,增长4.2%。生猪存栏76.86万头,下降0.7%,能繁母猪存栏7.06万头,下降0.8%;肥猪出栏53.99万头,增长5.3%。家禽存栏307.63万只,下降11.7%;家禽出栏188.16万只,下降11.8%。猪牛羊禽肉产量10.14万吨,增长4.0%;禽蛋产量1.19万吨,下降4.0%;牛奶产量16.88万吨,增长3.4%。
二、工业生产增速加快,新兴优势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8.6%,增速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三大门类中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5.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16.0%,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1.3%。在有生产的32个大类行业中21个行业保持增长,增长面为65.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9.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下降11.9%。从所有制看,非公有工业增加值增长9.5%。
新兴、优势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9.1%和21.7%,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0.5和13.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5.6%和6.5%,同比分别提高0.7和0.4个百分点;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1%、12.8%和23.4%。主要产品中,光纤产量同比增长25.9%,锂离子电池增长10.7%,光电子器件增长13.5%;风能发电量同比增长1.1倍,太阳能发电量居全国首位。
1-5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2.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3%;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3.89%,同比提高0.12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小幅下降,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比重提高
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86.2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其中民间投资460.16亿元,增长18.5%。基础设施投资596.56亿元,增长0.6%。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28.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1%。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486.02亿元,下降3.5%,其中工业投资472.59亿元,增长0.3%,在工业投资中制造业投资267.56亿元,下降8.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64.78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71.48亿元,下降2.8%,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60.0%。分投资类型看,国有投资下降1.6%;有限责任公司投资下降12.1%;私营个体投资增长16.1%;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下降7.8%。
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8.8%,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32.0%,比重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5.5%和28.4%。
上半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161.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2%。其中,商品住宅投资增长21.2%;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增长4.1%。全省房屋施工面积2329.68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下降10.0%;新开工房屋面积254.45万平方米,下降25.4%;商品房销售面积177.07万平方米,增长15.7%。
四、商品市场运行平稳,消费新热点逐步成长
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9.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4%。
按规模分,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零售额160.88亿元,增长4.2%;限额以下单位(个体户)零售额218.23亿元,增长11.7%。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23.78亿元,增长8.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5.33亿元,增长8.8%。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350.31亿元,增长8.4%;餐饮收入28.80亿元,增长8.0%。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大类商品零售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8.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8.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6.6%,日用品类增长0.4%;汽车类下降1.2%,中西药品类下降7.9%,烟酒类下降17.9%。新消费热点逐步培育。反映消费升级的商品零售增长较快,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大类商品零售中,化妆品类零售额增长41.8%,金银珠宝类增长23.4%,通讯器材类增长18.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3.4%。1-5月,全省电信业务量同比增长2.3倍,移动4G用户增长34.7%,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增长2.8倍;快递业务量和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4.0%和17.6%。
五、旅游人数、收入快速增长,出口总值降幅收窄
上半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1567.17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6.2%;实现旅游总收入170.42亿元,增长28.2%。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564.79万人次,增长26.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69.53亿元,增长28.4%;接待入境游客2.38万人次,增长4.8%,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332.62万美元,下降1.2%。
上半年,全省海关进出口总值19.5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3.1%,降幅较1-5月和上年同期分别收窄4.9和33.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值12.84亿元,下降11.1%,进口总值6.69亿元,下降16.7%。出口值增长的主要产品有:铁合金增长43.7%,焦炭、半焦炭增长2.2倍,纯碱增长1.7倍。
六、客货运输平稳,民航运输快速增长
上半年,全省完成货物运输量7579.7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9%。其中,铁路货运量下降2.6%,公路货运量增长3.0%,民航货运量增长21.2%(其中民航出港货邮增长27.5%)。在铁路运输的主要货物中,集装箱运输量比上年同期增长72.0%,盐增长15.7%,焦炭增长12.0%,钢铁、有色金属增长9.2%,水泥增长2.1%;化工品下降1.7%,石油下降11.9%,煤下降12.7%,钾肥下降29.0%。
上半年,全省完成客运量3058.23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4.2%。其中,铁路客运量增长14.4 %(高铁客运量同比增长31.2%),公路客运量增长0.2%,民航客运量增长17.0%(其中民航出港旅客增长19.0%)。
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增长快于城镇
上半年,全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45元,同比增长7.3%;全省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731元,同比增长8.5%。
上半年,全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02元,同比增长5.6%。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9410元,同比增长4.8%;人均经营净收入1322元,增长13.7%;人均财产净收入881元,增长6.6%;人均转移净收入2688元,增长4.5%。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10806元,增长8.9%。
上半年,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8元,同比增长9.3%。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866元,增长13.5%;人均经营净收入833元,下降4.8%;人均财产净收入278元,增长28.6%;人均转移净收入1311元,增长10.4%。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836元,增长6.1%。
八、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生产者价格涨幅收窄
上半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5%。1-6月各月分别上涨2.2%、3.1%、2.7%、2.5%、2.2%和2.1%。居民消费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同比呈不同上涨态势。其中,医疗保健类上涨4.5%,居住类上涨3.2%,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3.2%,食品烟酒类上涨2.2%(其中,猪肉下降12.6%,鲜菜上涨5.8%,牛肉上涨8.2%,羊肉上涨26.5%,鸡蛋上涨25.9%),衣着类上涨1.9%,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5%,交通和通信类上涨1.3%,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0.5%。
上半年,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3%,涨幅比上年同期收窄10.0个百分点。1-6月各月分别上涨8.9%、8.5%、5.8%、6.3%、6.9%和7.8%。33个工业大类行业同比呈“二十七涨三平三降”格局。其中,涨幅居前三位的依次是造纸和纸制品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分别上涨95.0%、23.1%和11.4%。
上半年,全省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6.0%,涨幅比上年同期收窄3.0个百分点。1-6月各月分别上涨5.9%、7.0%、5.4%、6.5%、5.8%和5.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九大类同比均呈现上涨态势。其中,涨幅居前三位的依次是化工原料类、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分别上涨18.0%、13.0%和8.1%。
九、财政收入较快增长,金融运行平稳
上半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5.7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1%,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4.16亿元,增长16.3%。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14.38亿元,增长20.6%,其中增值税增长12.9%,企业所得税增长10.8%,个人所得税增长45.6%,资源税增长8.7%。上半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47.63亿元,同比下降0.8%。
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883.51亿元,同比下降0.3%。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424.23亿元,同比增长6.6%。其中,住户贷款增长12.9%;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短期贷款增长22.4%。
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
高耗能行业比重下降。上半年,全省煤化工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46.2%。规模以上工业中,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5.3%,比重同比降低0.5个百分点。工业产品中,焦, 炭产量下降7.7%,水泥下降12.4%,平板玻璃下降8.7%。商品住宅销售加快。上半年,全省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9.4%,增速较1-5月、上年同期分别提高3.4、6.7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增速回落、资产负债率降低、费用减少。1-5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增速(3.5%)同比回落8.4个百分点,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减少4.3天,资产负债率下降0.5个百分点,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三项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减少1.91元。补短板力度加大。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2.1%,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23.4%,信息传输服务业投资增长25.4%,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36.4%,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投资增长66.1%。
总的来看,上半年全省经济延续总体平稳、稳中向好、质量效益提升、转型升级稳步推进的良好发展态势,支撑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有利因素不断积累。但也要看到,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有所增加,经济转型发展任务艰巨,保持平稳增长仍面临困难和挑战。下半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加快金融改革步伐,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科学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保生态、防风险各项任务,持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全面推进全省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注: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口径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我省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化学药品制造,中药饮品加工,中成药生产,兽用药品制造,生物药品制造,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光纤、光缆制造,锂离子电池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电子元件制造,仪器仪表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
3.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4.从2018年起,月(季)度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口径范围为,计划投资5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及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年度发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包含计划投资500万元以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抽样调查数据)。
5.根据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2)》(试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七大产业。
6.限额以上批发业包括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限额以上零售业包括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包括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餐饮业企业(单位)。
7.高耗能行业包括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8.旅游数据来自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进出口数据来自西宁海关;铁路客货运输量来自青藏铁路公司;公路客货运输量来自省交通厅;民航客货运输量来自西部机场集团青海机场有限公司;财政数据来自省财政厅;金融业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邮政数据来自省邮政管理局;电信数据来自省通信管理局。
来源:青海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