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刊:用江源大美打造美丽中国亮丽名片
来源:青海日报 三江源的大美风光。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今日视点 当阳春三月再一次与全国两会在时空的坐标纵横交汇,今日青海在历史的舞台上跳动着强劲的脉搏—— 两年前的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指出要搞好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使青海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 同年八月,总书记亲临青海视察指导工作,指出青海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搞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两年来,青海儿女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用一个个生动实践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 2017年7月7日,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不仅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荣耀,它更属于全国乃至世界; 今年年初,正式印发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明确至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宏伟愿景正一步步变成青海大地上的生态文明之花; 在保护与发展中寻求统一和突破,建设好我国首个国家公园,青海正在定量中寻求变量,在改革中求变求新,把山川秀美的三江源打造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 落实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建设生态永续的国家公园 春日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依旧被严寒“包裹”,黄河源园区生态保护站站长马贵在冬格措纳湖冬季巡护时,发现了成群大天鹅。 “这次发现的两群大天鹅数量大概在300余只,这是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的一个标志。”马贵说。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这是对我省生态环境保护的肯定,也是对推进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是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根本点、立足点和出发点。”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李晓南说。 现如今,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一笔笔厚重印迹,正在成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色彩”。 2017年8月1日起《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施行,标志着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各项管理与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同年12月16日,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一以贯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美丽的三江源正在成为美丽中国在雪域高原的“缩影”。 今年1月12日,正式印发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明确,必须使国家公园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得到严格保护,满足生态保护第一要求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 “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最鲜明的旗帜就是保护生态。”李晓南表示。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我省总投资4535万元,在国家公园范围内组织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5大类共计8个项目。 近年来,三江源地区年平均出境水量达到525.87亿立方米,比2005至2012年平均出境水量年平均增加59.67亿立方米,水域面积由4.89%增加到5.70%;工程区灌木林平均盖度增加了0.21%,平均高度增加了0.82厘米,沙化土地监测样地植被盖度由2011年的33.36%提高到了2016年的39.40%;湿地监测站点植被盖度增长了4.67%。 促进保护发展联动,让群众分享国家公园建设红利 尽管节气已进入春天,但地处高海拔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仍寒意浓重。这天是曲麻莱县曲麻河乡措池村生态管护员丁加要去草原巡护的日子,上午9时,一切准备就绪后就骑着摩托车出发了,他的巡护里程是60公里。 五年来,虽已数不清丁加在他负责巡护的草原上来回穿梭了多少里程,但和他一样从牧民“转身”为生态管护员的,在他们村就有100多人。 让牧民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者和受益者,以“四个转变”新思路推动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落实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强化牧民群众保护生态的主体责任,注重在生态保护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把生态保护、改善民生和实现绿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绿色发展作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主题,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生态的福祉,让绿色发展成为新的生态保护趋势。”对于如何辩证处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李晓南这样作答。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把精准脱贫与生态保护有效结合,准确把握牧民群众脱贫致富与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关系,创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逐步落实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一户一岗”。 目前,已有10051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占园区内贫困人口的41.9%,户均年收入增加2万元以上,全覆盖了7300多个建档立卡贫困户。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青海在国家公园建设中,努力让广大牧民从草原利用者转变成生态保护者,让生态“反哺”群众,让群众享受到国家公园建设的“红利”,不断提高民众对三江源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荣誉感。 不断强化科技管理支撑,推进国家公园智慧化建设 2月26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在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远程视频观测到昂赛澜沧江大峡谷内清清的河水涓涓流淌,和周围的积雪相互交映,展现出江源冬日静与动别样风韵。 镜头切换到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又见几只藏野驴在悠然觅食,黄河源头冰封的鄂陵湖湖面,如一面闪亮的镜子…… 以科技引领不断推进“智慧+”生态保护格局构建,这是未来路径,也是大势所向。 省环境信息中心主任李宏奇告诉记者:“两年来遍布全省生态环境监测高清远程视频监控网络和点位建设有了一个大发展,点位已经从起初的6个变成目前的24个,其中在黄河流域建成7个,长江流域建成6个,澜沧江流域建成3个。” 两年来,我省稳步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智慧化建设,通过实行全民参与模式,引才引技引智,努力构建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新时代智慧化、科学化国家公园。 2017年,我省构建“星-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及大数据平台。 2018年,三江源国家公园卫星通信系统开通。 同时,初步建成智慧生态畜牧业产业链,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减压增效”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与技术支撑。 一项项科技支撑项目实施,一个个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现代化载体”构建,一项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一名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 ……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不断推进。 牢记总书记嘱托,用江源大美展示青海大美,打造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青海责任在肩,步履坚定!(宋明慧) 视点短评 建设好三江源国家公园 今年年初,《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正式印发,明确至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这不仅是青海在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上的铿锵迈步,更是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新任务和新使命。 因特殊的地理、气候等因素,三江源头的生态资源尤显珍贵。这就要求我们在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一以贯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好,让生态保护和人类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作为我国首个国家公园,虽已在多方面取得了很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但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责任依然艰巨。我们就要在实现“两步走”新青海建设征程中,深入贯彻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在体制机制上继续探索创新,实现制度建园、绿色建园、科技建园和文化建园。 我们要牢牢把握保护生态的明确方向,把三江源的生态保护好,把绿色经济发展好,把牧民群众的生活保障好,切切实实把三江源打造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在实现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的过程中,实现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从而使得群众对享有生态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宋明慧) 故事传真 长满青草的家乡回来了 “以前,我们想着养更多的牛羊;现在,大家想得更多的是守护咱们的草山、河流和这美丽的黄河源头……” 说这话的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畔的藏族牧民唐吉。每一天,戴着印有“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的红色袖章,骑着摩托车驰骋在黄河源头扎陵湖边进行巡护是他最开心的事情,而生态管护员也是他最骄傲的身份。 年近40岁的唐吉,现在一家3口人,生活在扎陵湖乡多涌村。近几年来,每当有游人或记者来访时,他总是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说个不停。 唐吉面对采访总是从小时候讲起——以前,这里草原辽阔,水草肥美,河流湖泊众多,记得小时候,我骑着马跟随父母放牧,草可以蹭到马肚子、马靴,那时这里处处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 唐吉介绍着,玛多县从1980年起连续三年是全国首富县,是何等的荣耀……接着便眉头皱起,情节急转直下,叹息地讲到:后来,持续干旱致使草场大面积退化、沙化,再加上采砂金等人为的破坏,曾经肥美辽阔的扎陵湖草原,碧水蓝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裸露黑土地黄沙飞扬,湖泊溪流大面积干旱断流,草场退化的速度让人猝不及防。 时光流逝,转眼到了2012年,知道日子不能再这样过下去了。有一天,唐吉家族召开了一个小小的家庭会议,而这次会议来的人还有村里附近的牧户。原来大家早早就“互通了消息”,几十户牧户代表围坐在唐吉家帐篷前开始商议“今后的路”。 你一言我一语的小会议开起来了,原本唐吉打算说服大家卖掉自家的一部分牛羊,合资去县城做点小生意,却因为意见分歧不欢而散。就在大伙都陷入焦虑的时候,去县里开会的乡长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听到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招募生态管护员的消息,唐吉立刻骑着摩托车到乡上,将一份申请书交了上去。通过申请、审核、上报、公示、培训一系列流程后,唐吉成为了全县第一批生态管护员。从那天起,牛羊送到了合作社,“生态管护员”的红色袖章成了他最喜欢的颜色,巡护的“日常作业”让他乐此不疲。 唐吉用并不流利的普通话讲完了自己的故事。玛多县副县长、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专职副书记副主任甘学斌接上唐吉话说,像唐吉这样从牧民转型升级成“生态管护员”的人全县有2167名,他们用行动保护着黄河源头。 甘学斌介绍,随着国家投入力度的不断增加,通过政府和牧民群众多年的不懈努力,全县相继成立了3个管护站、19个村级管护队、123个管护分队,“点线面”一体的科学管理体系成型,黄河源头生态系统宏观结构有效改善,草地退化趋势得以遏制,水资源量、草地覆盖面积、生物多样性均持续增加。而像唐吉一样的许多牧民群众梦寐以求、长满青草的家乡也开始慢慢回归。 甘学斌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江源生态环境,玛多县各族干部群众也热爱自己的家园,如今,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变成了玛多‘山水草林湖’的守护者。今后,玛多县将动员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组成守护黄河源头生态大家庭。”(张浩 刘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