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发力新动能加快积聚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的开局之年。这一年,我们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一年,我们努力探索经济转型,产业优化的有效途径。伴随着上半年成绩单的陆续出炉,我们在数据背后看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带来的新变化,进一步明确下半年发展的思路和方向。
补短板:服务业比重提高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省第一产业增加值34.86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554.43亿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479.69亿元,增长8.6%。第三产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3.5%,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7.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51.9:44.9。
按照国际经验来看,第一产业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第三产业必然得到迅速发展,第一、二产业比重就会呈下降趋势。
第三产业包括教育、科技、金融保险、商业、咨询业等多种提供智力服务的产业,也是吸纳就业的重要产业支撑。一直以来,由于我省第三产业发展层级较低,不仅没有有效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且由于物流、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滞后,限制了区域供给能力的提高。近年来,我省着力加快旅游、文化等产业发展,提高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加强投资对经济的导向作用。上半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投向第三产业的比重达54.6%,同比提高4.7个百分点。同时,随着“互联网+”战略的实施,我省传统的通信、批零贸易、住宿餐饮等领域孕育出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出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及一些传统行业的带动下,全省服务业实现了较快发展,这不仅弥补了工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增速换档的一些影响,而且对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贡献突出。所以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这是青海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的表现,也是从供给侧发力,服务业逐步成长为经济增长主动能的表现。
去产能:问题导向 轻装上阵谋新生
此次我国经济增速的回落不是周期性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因此,转型升级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去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之首。
积极稳妥推进去产能各项工作,首批出清18户僵尸企业。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施方案,西宁特钢3台冶炼炉停产,能发集团2处煤矿关停。
省统计局提供数据显示,上半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中,煤化工产业和钢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下降63.4%和14.3%。主要产品生铁产量同比下降19.4%、钢材产量下降11.5%、粗钢产量下降18.2%、铁合金产量下降17.9%、电解铝产量下降2.5%。
此外,上半年,全省在钢铁、铁合金、电解铝、水泥、房地产等行业或领域建立相应工作方案和协调机制,采取及时更新发布重大项目、重点企业材料设备需求和产品供应信息,积极搭建企业产销对接平台,鼓励企业借力电子商务开拓市场等措施,确保去库存工作落到实处。我省大中型亏损企业加大去库存力度,产成品存货同比下降10.7%。
触底才能反弹。在市场倒逼和政府引导的内外部因素作用下,通过去产能、去库存等举措,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新的供需平衡便有望形成,这是针对产能过剩,企业利润下降、经济增速回落等一系列问题开出的“苦口良药”,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牵引力量。
降成本:优化外部环境向内挖潜增效益
今年上半年,西部矿业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80.87亿元,比上年同期104.32亿元增加76.5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69亿元,经营态势发生根本性好转,整体实现扭亏为盈。
分析其中原因,西部矿业集团相关负责人认为,在行业发展持续疲软的经营形势下,公司苦练内功,强化管理,稳步推进企业改革发展,确保了生产经营工作的稳定高位运行。这其中,通过降低劳务外包单价、原辅料采购价格,提高产量、优化工艺使生产成本大幅下降,上半年公司生产成本下降1.6亿元,消化了市场的影响,成为利润的重要来源。
市场形势不佳,降成本就是挖潜力,降成本就是挖效益。有专家认为,高成本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致命硬伤,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资本要素改革的方向之一是提高资本回报率,这需要依靠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来改善企业盈利状况,需要依靠持续不断的优化外部环境,为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提供坚实保障。
今年上半年,我省立足减轻税费负担、降低要素成本、降低融资成本、强化内部管理等重点方面,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着力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据了解,上半年,有关部门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和“营改增”政策,减免企业税收43亿元。1至5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金总额同比下降23.3%;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4.29元,比1至4月和1至3月均有所降低。
强创新: 产业升级制造业强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创新,但自主创新能力弱也是制约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问题。因此,今年我省全面启动“百项创新攻坚工程”和“百项改造提升工程”。高比容化成箔生产工艺、电动车锂电池用电解铜箔、EB炉中锆金属熔铸、高纯氧化铝陶瓷造粒粉制备等一批关键技术有所突破,3D打印石膏油墨及其制备方法等一批发明专利支持我省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
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为68.9%,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资源类行业增加值比重为13.8%,同比下降3.9个百分点。同时,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3.5%和18.3%。新能源、新材料产品产量快速增长,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太阳能发电量同比增长27.4%、风力发电量增长69.9%,这两项新能源发电量占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的17.8%。规模以上工业单晶硅产量同比增长45.9%,多晶硅产量增长68.6%。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拉动了我省经济的平稳增长,而且带动了传统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从而改变我省工业产业“偏粗偏重偏短”的产业不足。
加快破解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是我们“渡河的船”“过河的桥”。近日,我省出台《中国制造2025青海行动方案》,这是我省全面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将进一步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