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刊:加快转变,让“绿色崛起”梦想照进现实
——聚焦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青海日报 抓住重点领域,扭住突出问题,实施源头减污,坚持依法共治,既在源头、过程、末端等环节做好污染减排的减法,更做好生态容量、生态空间的加法。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 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出青海人的努力。 ——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 今日视点 过去五年,是青海生态向好的五年,绿色成果挂满青海发展枝头: “四梁八柱”生态文明制度不断完善,湿地面积跃居全国首位,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青海湖水域面积17年来最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刚刚翻过篇章的2017年,青海在生态大省、生态强省建设上迈出新步伐。可可西里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进展顺利,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获批。国土绿化面积首次突破26.7万公顷,为历年绿化投入最多、规模最大、成效最好的一年…… 这一年,青海在绿色崛起路上创造了新奇迹! 承前启后,展望未来,生态青海、绿色青海的建设责任更重大,无疑,愿景也更美、更可期。2018青海《政府工作报告》掷地有声: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持续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市场导向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清洁低碳和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开展“五项绿色细胞工程”行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未来五年,青海将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快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出青海人的努力。 放眼明日辽阔青海,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大地园林化的美景正在徐徐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将基本形成,绿色青海崛起梦想必将照进现实。(孙海玲) 坚持顶层设计 奠定绿色发展坚实基础 盛夏时节,玛多县扎陵湖畔,飞鸟、游鱼、草原、牧人,构成一幅和谐动人的生态景致。 作为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的玛多,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发展理念,主动扛起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保护好母亲河源头的绿水青山。 “‘千湖之县’生态美景,离不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离不开生态环境保护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省人大代表、玛多县委副书记、县长利加说。 “近年来,玛多县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规定、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等规章制度相继出台实施,我们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关停了县域内红土坡煤矿并进行了生态恢复治理,动工拆除黄河源水电站。” 2017年,是我省绘就生态文明宏伟蓝图的关键一年。 首次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绿化动员大会,制定了《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以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为抓手,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着力推进重点区域绿化、整体推进乡村绿化、加快推进城镇绿化。 发布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玉树市成立三江源生态法庭,探索牧民群众充分参与生态文明保护的新机制…… “十八大以来,我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框架,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基本制度,为今后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开创性、奠定性作用。”省政协委员、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田俊量说。 一年来,从河湟山川到柴达木盆地,从祁连山下到三江源头,青海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初步搭建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从最严格的制度到更严厉的法治,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有序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深刻认识到: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青山和金山可以“双赢”。 坚持“两山”共筑 更筑“绿水青山” 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阿柔乡草大坂村的才华力,是一名普通的党员,也是祁连县黑河源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协会的发起人之一。 “为了家乡的美丽,为了子孙后代的家园。”去年7月,才华力和4个朋友一起发动身边的人,成立了祁连县第一家由当地牧民群众组成的民间环保组织——黑河源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协会。如今,协会已发展到七百多人。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2017年,青海以国土绿化提速、生态功能提升、生态制度构建、资源节约提效、环境治理提质五大行动为载体,切实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进展顺利,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项目开工建设,河长制全面建立…… “河流清澈了,绿地变多了,空气更好了。”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西宁人,省人大代表、西宁市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第一再生水厂的魏琦,是青海生态环境日趋变好的见证者。 站立青藏高原放眼高远,青海坚持“两山”共筑——既筑“金山银山”,更筑“绿水青山”。 林业部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重点公益林和湟水河两岸南北山造林绿化等专项工程,每年完成27万公顷左右植树造林任务。把绿化融入城市建设,多为城市“种树”,多给生态“留白”,建设森林城市,使林在城中、城在林中。 环保部门按照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要求,强力实施“蓝天碧水行动”,狠抓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保护,狠抓大气污染治理,全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8个市(州)政府所在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2.4%。 西宁、柴达木、海东三大工业园区向特色优势型、循环经济型、创新驱动型园区转变,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持续,环境质量有效改善,打好“绿色牌”,走好“绿色路”。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资源节约全面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强。 举目今日青海72万平方公里,从莽莽昆仑到河湟谷地,从牧区草原到城市街角,生态青海的绿色底色,一天比一天亮丽,愈发的清新养眼。 坚持在绿色循环中 做大财富“蛋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对此,省政协委员、青海五三六九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金锦伟深有感触。“公司生产的牛羊肉畜产品,天然、有机、无污染,深受市场青睐,产值提高的同时带动周边农牧民群众科学养殖,保护了草场,增加了农牧民收入,也打响了青海绿色产品的品牌。” 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就是在资源富集、生态脆弱地区走出一条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道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的方向和潮流,这是青海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发展方向。 从新起点再进发!面对未来绿色青海崛起之路,2018青海《政府工作报告》深层谋划提出,到2022年,青海生态环境更美,全社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更加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成效更加明显,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的基础更加厚植,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大地园林化的美景徐徐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基本形成。 让新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让生态生产生活关系不断改善,让财富“蛋糕”在绿色发展中越做越大,绿色青海崛起的方向和路径,勾勒得更为清晰——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以五大生态板块为抓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设好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开展好生态功能提升、资源节约提效、环境治理提质、国土绿化提速、生态制度构建五大行动,筑牢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实施“绿色制造工程”,谋划一批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绿色产业项目,建设清洁能源示范省。支持发展生态农牧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文化产业,走出一条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之路。 不断完善绿色制度,深化空间规划体制改革,抓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落实和深化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环境监管、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生态补偿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绿色工程,推进三江源二期、环青海湖二期、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抓好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启动祁连山生态搬迁试点,抓好国家湟水规模化林场建设试点和西宁生态森林公园建设,强化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大黑土滩科学治理力度。 …… 生态资源就是最大的资源,生态优势就是最大的优势,绿色发展就是最大的发展,青海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期,绿色青海道路正在越走越宽广。 视点短评 加快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崛起 时间是常量,也是奋进者的变量。 过去五年,在生态领域中你最关注什么?令你记忆犹新的是什么? 是日益清澈的湟水河,还是令人艳羡的“青海蓝”?是可可西里成功申遗,还是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项目开工建设?是国土绿化面积突破400万亩,还是河长制全面建立? 五年砥砺奋进,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新进展。 “四梁八柱”生态文明制度不断完善。湿地面积跃居全国首位,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青海湖水域面积17年来最大,裸鲤资源量约为保护初期的30倍,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2.4%,西宁南北山森林覆盖率达到79%,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当一个个绿色奇迹在高原大地上次第绽放,我们距离“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又近了一步。 莽莽昆仑见证生态奇迹,三江奔流记录绿意高原。站在新起点上,《政府工作报告》为我们描绘了崭新的生态蓝图:“生态环境更美,全社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更加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成效更加明显,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的基础更加厚植,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大地园林化的美景徐徐展现……” 新时代、新蓝图,新气象、新作为。 青海,作为“中华水塔”,这里维系着全国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未来五年,我们要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以五大生态板块为抓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设好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开展好生态功能提升、资源节约提效、环境治理提质、国土绿化提速、生态制度构建五大行动,筑牢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绿色发展,不仅使青海发展质量更好、层次更高、前景更明,也使得全国看到了一个在生态保护上更负责任的青海。未来,我们更应实施推进“四个转变”新思路战略,加快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把生态文明渗透到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过程里,把人们的生产生活建立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上,提高生产力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联动效应中,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步伐,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 两会圆桌 把生态保护的责任牢牢扛在肩上 主持人:张浩 嘉宾:利加省人大代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长 熊万森省政协委员,青海湖景区管理局副局长 主持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话语。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步伐,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我们如何立足实际,把生态保护的责任牢牢扛在肩上,推进实现青海绿色崛起? 利加: 素有“黄河之源、千湖之县”美称的玛多县,是黄河中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玛多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保护好黄河源头,不仅关系玛多的发展,而且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事关黄河流域乃至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玛多义不容辞,是玛多的重大责任。 一直以来,玛多县坚持保护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主动扛起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不断加大生态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现在,许多牧民由草原利用者主动转变为保护生态参与者,全县共设置生态公益岗位管护员2167名,构建了“生态管护+基层党建+精准脱贫+维护稳定+民族团结+精神文明”六位一体的生态管护模式,形成了“点成线、网成面”的管理体系,生态效益显著。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筑牢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今后在推进实现青海绿色崛起的奋进路上,玛多县将更加广泛深入号召全县人民,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到心中最高位置,人人扛起生态保护的责任;职能部门将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环境保护项目实施建设;同时,还将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查处各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熊万森: 青海湖、三江源还有昆仑山、祁连山等,都是青海的“生态名片”。坚持生态优先,实现青海绿色崛起,我们每个青海人都是生态环保责任人。 青海湖拥有“中国最美湖泊”、“高原蓝宝石”、“5A级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等众多光环。而青海湖的生态地位更重要,它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我们长期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首要政治责任,扎扎实实推进青海湖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去年,青海湖水体面积扩大,鸟类种类增加,生态功能持续增强。 未来青海湖景区建设,将更加坚持生态优先,切实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开展好生态功能提升、资源节约提效、环境治理提质等五大行动,坚持规划引领,把生态“红线”作为规划“底线”,编制实施好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以规划为统领,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严守“红线”,严格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生态保护无关的项目。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青海湖生态环境,切实肩负起保护好青海湖生态环境这个最大的政治责任,让青海湖这份珍贵的自然遗产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