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擘画海北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来源: 青海日报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作为我国首批设立的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分青海和甘肃两个片区,总面积502万公顷,青海片区总面积158万公顷,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31.5%,涉及门源、祁连、天峻、德令哈等4县市17个乡镇60个村,包括青海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仙米国家森林公园、黑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等保护地,这也是在青海省建立的第二个国家公园。
海北片区涉及门源回族自治县、祁连县,总面积82.12万公顷,占祁连山国家公园总面积的16.36%,涉及13个乡镇50个行政村。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全面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关键一年,海北州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制定完善措施,强化工作落实,坚持在建设中突出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在系统保护和综合治理、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协调发展、健全资源开发管控和有序退出等方面做出了有效探索。
以人为本,改善基层工作生活条件
虽已入春,但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依然寒冷如冬。黑河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透过冰层,可见清澈的黑河水奔流不息。
从祁连县城出发,沿着黑河前行约45公里,便来到了祁连山国家公园油葫芦管护站。
映入眼帘的是一幢二层别墅式的建筑,黄色的木板,青色的石砖,硕大的玻璃窗,颇有气派。
室内,温暖如春。一楼是值班室和一间大会议室,二楼是办公室和一间大的健身房,里面有乒乓球桌、沙袋、哑铃、多功能健身器、自行车。
“这幢房子是2019年新建的,里面的各种运动器材和办公用品也是新配的。”油葫芦管护站站长德康介绍。
油葫芦管护站属于海北州14个改扩建的管护站之一,走进站房,厨房设备齐全,有洗热水澡的卫生间,配备电视机的职工宿舍,走廊的封闭也换成了钢化玻璃……“这些是2019年改扩建时新添置或改造的,管护员的生活条件已经很好了。”
“按照省州相关要求,依照‘统一外观、统一标识、统一食堂、统一卫生间、统一着装’的要求,我们积极协调,全面完成了14个原有管护站改扩建工程及新增建设的15个管护站标准化建设工程等工作任务。积极争取山东援建资金,投资30万元,为29个管护站配备野外巡护装备58套。”海北州林业和草原局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海北管理局办公室负责人徐浩生说。“现在海北片区已经拥有标准统一、美观舒适、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管护站,智能化、数字化综合管护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海北片区生态系统独特,自然景观多样,野生动物种群丰富,其生态系统的优劣直接关系海北州、青海省乃至整个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事关长远,意义重大。
以生态保护为基,创新飞地畜牧业发展方式
2020年3月5日,“祁连合作社”微信群里突然热闹起来。
祁连飞地畜牧业(祁繁甘育)成了大家谈论的热点,这是因为在3月4日至5日,祁连县县长龙永胜带领相关部门来到甘肃省的民乐县、高台县等地方实地调研飞地畜牧业进展情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这次州农牧局东宝局长和龙县长带领各局、乡镇领导来飞地考察观摩,我看到了飞地养殖补饲的很多有利条件,如气候、饲草料成本、运输、玉米青贮等,飞地经济能带动我们增收,更能给我们祁连生态减轻压力,改变了传统放牧方式,我们有信心努力做好这项工作。”多隆合作社理事长韩德幸说。
作为祁连山国家公园海北片区保护的核心区域,曾几何时,祁连县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草山退化现象严重,草畜矛盾突出,牧民抗风险能力不足。
如何寻找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路子,祁连县一直进行着积极有效的探索。
2017年以来,对达不到环保条件的养殖场进行关闭拆除。如何发展养殖业?显然,仅仅一关了之、一拆了之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了解到,甘肃将张掖周边尤其是民乐地区划为牲畜养殖区,土地多为荒滩戈壁基本无偿划拨,凡建成养殖场的补助20万元且享受贷款扶持。
劳动力丰富、饲草料充裕且价格理想、养殖场面积大、销售渠道畅通……这些要素吸引着一批合作社和养殖户到张掖去养牛养羊。通过前期的大胆试验,到2019年,祁连县的飞地畜牧业发展成效显著,成绩喜人。飞地畜牧业打破了祁连传统畜牧业发展瓶颈,拓展着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双赢的新空间,新趋势,更为两地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开辟新路径。
“飞地畜牧业包括飞地牧草,飞地养殖,飞地商场等模式,可以实现跨区互补,也就是把祁连建成生态有机繁育区,把河西走廊作为高效养殖产出区,有效探索生态繁育和高效养殖相对分离的畜牧业经营新模式。”祁连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生态办主任、研究员马金云介绍道。
简单说就是祁连的牦牛、藏羊在本地繁育,在甘肃民乐等地进行舍饲,这样就能促进祁连的草原生态逐步得到好转,牧民收入逐年增加,逐步实现祁连草原减畜增收的目标。
“我们3月18日已经组建了飞地畜牧业协会,意在打造‘绿色舍饲、有机草膘’产业品牌,确立运行机制,建立养殖标准,共同应对市场,提升整体竞争力。”马金云介绍。
以“村两委+”为抓手,更多农牧民参与其中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海北片区内各管护站负责人通过联系当地村“两委”,共同组成疫情防控值班小队,开展辖区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在管护站及村“两委”的发动下,社区居民也加入到疫情防控值班一线。并通过“管护员+村两委+居民志愿者+村警”,开启24小时轮流值班的防护模式。
“村两委+”模式被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创新了海北片区加强基层管护防控力量的工作模式。
门源县北山乡上金巴台村和仙米乡塔里华村在2019年6月被纳入第二批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海北片区“村两委+”工作模式试点村,上金巴台村的党支部书记韦成文的工作比以前更忙碌了。“除了要做好‘村两委’工作,还要到学校给师生们讲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相关知识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这样的生态课堂还是挺有趣的。”
2018年8月海北片区开始推行“村两委+”工作模式,该模式以试点村村委会、村支部为依托,建立举报监督制度,发动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实施监督,为相关部门提供线索。通过村“两委”建立义务巡护队,将党员纳入其中,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义务参加保护工作,有效带动了当地村民积极参与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
“共建共管共享的‘村两委+’的模式实行以来,效果很好,去年全州新增了5个试点村,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发动更多牧民群众参与到祁连山生态环境的保护之中。”徐浩生介绍。
积极收集基础数据,建立完善社区档案,也是“村两委+”工作内容之一。“村里有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常住人口家庭及生产生活设施、公共基础设施、矿山、水电站、旅游经营机构、生态保护影像等资料,逐步建立完善的档案,确保基本情况信息准确可靠。”韦成文说。
“村两委+”着力推进党建引领、生态保护、宣传引导、环境教育、发展经济等五个工作模式,创建了生态课堂,打造党员群众义务保护、宣传“两支队伍”,强化支部共建,加强宣传设施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
“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森林、草原、冰川、荒漠等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通过建立综合执法机制、国家长期科研基地、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以及野生动物监测等工作,有利于打造海北生态高地。”徐浩生说。
如今,在祁连山国家公园海北片区珍稀野生动物频繁现身,昔日的矿山已被填平复绿,森林覆盖率逐年增长,草山退化现象得到遏制,综合执法已成常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尹耀增)
视点短评
义不容辞搞好试点
行走海北大地,山山水水、草草木木,随处张扬着生态文明的魅力,闪耀着绿色梦想的光环。
建立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出的重要硕果,是党中央赋予海北的最大使命和厚望,搞好试点是海北州委、州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涉及门源和祁连两县,总面积82.12万公顷。
从省内来讲,海北片区可谓是祁连山国家公园的核心和精华部分,涉及的乡镇村庄多、人口多,搞好祁连山国家公园,对于进一步改善海北生态环境,打造“生态海北”,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绿色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体制的建立,是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各项任务开展的基础。
海北州委、州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主要领导多次深入祁连山腹地调研指导。及时成立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海北工作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切实履行试点工作主体责任,进一步梳理重点任务,保护管理体制初步建立。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综合治理机制、资源开发管控和有序退出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健全,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新模式得以探索,积极构建了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中,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协调发展,是关键也是难点。生态要保护,经济要发展,群众要致富,找到他们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无疑是重要的。
在生态保护上,海北州严格执行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严控天然草原放牧规模,有效缓解草场过载压力。
鼓励和扶持国家公园范围内的群众从传统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中转型发展。很多管护员都是本村本地的,在自家放牧的同时,也积极履行巡护的责任,极大激发了广大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为我省“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做出了有益探索。
依托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的契机,海北州通过宣传、引导、教育,必将带动更多的有志之士参与生态保护,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海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尹耀增)
故事传真
和森林一起慢慢变老
清晨,当你从睡梦中醒来,打开窗户呼吸第一口新鲜空气;当你工作中忙里偷闲放眼远望,周围青山绿水环抱;当你闲情逸致走在树影婆娑的绿林小道上;当你……你可曾想到辛勤劳作的林业人。因为有他们夜以继日平凡的守护,才有今天的绿染群山,才有今天人们工作生活的美好环境。
马宏是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林场八宝护林站站长,在平凡的岗位上,以务实的工作和出色的业绩凸显着不平凡的坚守。
祁连县八宝站所辖林区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及黄河支流大通河的主要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区,是我省八大林区之一。八宝护林站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对下游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林区总面积2486.7公顷,占全县总管护面积的25.6%、现有职工25人,生态管护员400多人。
“造一片林子,总有一天会让你自己怦然心动”,45岁的老马自参加工作以来就是一名护林员。在多年的护林生涯中以“心坚石穿”的毅力,秉承绿色、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斩关夺隘,为谱写“美丽祁连、幸福祁连”新篇章贡献着自己的全部精力。
他熟悉辖区的沟沟道道,了解山中的一草一木。朋友觉得干护林员辛苦,他只笑笑说:“干的就是这份工作,爬山钻林是本职,闻警而动是常事。我们看到祁连山山青了,草绿了,树高了,野生动物多起来了,证明护林员工作没白干。”
他常说:植树造林,树,会一天比一天高;林,会一天比一天新;山,会一天比一天绿。
自2018年大规模国土绿化开始,老马积极动员组织管护站护林员分批次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和大伙一起累计完成义务植树面积600余公顷,栽植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苗木99万株。
在如何高效管理好本区域的森林资源中,他通过多年积累的管护经验和多方学习借鉴,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建立了总站到分站点,分站点到管护队,管护队到管护小组,管护小组到护林员的无死角、相互补位巡航管护新模式,对林区病、虫、盗、火进行全方位测报防,真正做到了山有人看,林有人护,环境有人监管。
八宝林区管护面积大、管理人员多、林区分散及林区道路崎岖等问题造成管护压力大,加上这里民居交错,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异常艰巨。马宏经常沿着山路去家家户户及各采矿单位宣传,耐心给大家讲林草防护,野生动物保护、自然灾害应急,防火等知识,引导企业、村民树立绿色生态观念。
为此,他坚持到各村各户宣传文明祭祖,严禁火种火源入山入林。每年防火期他带领管护员对林区周边不安全因素进行认真排查;为增强救火应急能力,林场从护林员中选拔人员组建应急分队,马宏自告奋勇地担任了应急分队队长,承担起防火救灾的重任。
对工作他无私奉献,对生态管护员更是关爱有加,2019年,当他得知有位精准扶贫管护员得了重大疾病,面对陷入绝望的家,他及时组织全站人员与生态管护员积极捐款。同时,组织大家帮助这家人干农活,抓经营,使他们一家渐渐恢复了生机和活力。
多年来,他走遍了村村寨寨,几乎喝过每家每户的茶水,群众拿他当亲人,他拿自己当群众,他已完全融入了这里的山山水水。
老马凭着一腔热血,始终如一的体现着共产党员的优良品质,他所在的管护站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管护站,他个人也被评为2019年全国绿化先进个人。(尹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