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推进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重要一年,全省上下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政治嘱托,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全面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十四届省委历次全会部署,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聚力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以绿色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奋勇前行。紧紧围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行动方案和总体规划部署要求,印发实施年度工作要点,确定重点工作任务,靶向施策,精准发力,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建设为统领,持续推进“七个新高地”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担当”。
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最大政治责任,始终保持生态保护优先的战略定力,始终牢记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生态文明高地的重大要求,严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并结合主题教育和作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把生态文明建设教育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相结合,不断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走深走实,切实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3月28日,组织召开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全面总结2022年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总体情况,安排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审议通过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年度工作要点。各地区各部门也组织召开相应会议,统筹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各项决策部署,坚决履行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政治责任。
二、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筑牢美丽中国生态“绿色屏障”。
主动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实施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生态屏障区等重点生态工程,为筑牢美丽中国生态安全屏障奠定绿色根基。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21.3亿元,支持共和盆地、阿尼玛卿、黑河河源、河湟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及支撑体系建设。今年以来完成国土绿化247.5万亩,防沙治沙89.5万亩,林业有害生物防治97万亩,种草改良416.3万亩,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编制西宁国家植物园创建方案,国家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青海分库获批,收集动植物标本60万份。普氏原羚、藏羚羊、雪豹、青海湖裸鲤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现。深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加快构建“1+16+23”政策体系,编制重点地区用能预算管理方案,省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挂牌成立,零碳产业园区申报国家碳达峰试点积极推进,果洛州草原碳汇试点有序推进。
三、协同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全力保持环境质量“绿色优势”。
聚焦突出问题,抓住关键领域,全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推动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深入开展攻坚治理行动,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4.8%,在全国保持较高水平。黄河干流、长江、澜沧江出省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及以上,地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达100%,湟水河小峡桥断面月均水质已改善至Ⅲ类。土壤环境保持清洁稳定。开展危险废物“回头看”专项行动,西宁、海西、玉树“无废城市”建设持续推进,西宁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并网发电。下达资金4亿元,实施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老旧供水管网隐患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项目。督察整改扎实推进,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基本完成。木里矿区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60项任务全部完成。
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提升全省经济“绿色实力”。
高质量打造产业“四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不断健全,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盐湖产业提质增效,盐湖股份4万吨基础锂盐、南玻10万吨高纯晶硅、赣锋锂业1000吨金属锂等34个重点项目有序推进,钾肥产量323.3万吨,碳酸锂产量增长48.9%。清洁能源结构加速重塑,全省电力总装机达4468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4273.66万千瓦,新能源装机3012.59万千瓦,两项占比均居全国第一。积极协调电网汇集和输送能力建设,外送清洁电量90.53亿千瓦时、新能源77.78亿千瓦时,清洁能源消费比例稳步提升。生态旅游回暖升温,累计接待游客3391.1万人次,同比增长91.6%,实现旅游总收入328.1亿元,同比增长165.6%,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0%和76.7%。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启动创建,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特许经营试点深入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扩面提标,新增有机监测草原面积2000万亩、绿色食品和有机农畜产品35个,牦牛藏羊可追溯数量突破780万头,化肥减量化持续保持300万亩以上。
五、高水平建设国家公园群,不断打造青藏高原“绿色名片”。
完成国家公园示范省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评估,启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巩固提升行动,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正式发布,区划面积扩至19.07万平方公里,生态修复项目加快实施。祁连山国家公园积极推进。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有序开展,加快编制青海湖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启动前期支撑性专项研究,深化“1+N+X”规划体系结构论证,本底调查、范围确定及管控分区、体制建设等工作加快推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持续强化,编制完成《青海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现代化建设总体方案》,全省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调整为3类83处。加强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综合管理,完成坎布拉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迎检工作。
六、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夯实生态文明制度“绿色根基”。
围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总目标,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加快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实施方案》,更深层次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努力形成一批制度创新成果。积极落实黄河保护法,学习宣传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开展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立法,持续健全新发展阶段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政策体系。落实好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制定印发2023年重点任务分工。以国家公园创建为依托推进生态文明高地智库建设。加快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湟源、平安、贵德等8个试点县(区)试点工作,启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价值核算与实现平台搭建工作。玉树州成功获得2022年度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突出地市督查激励。稳妥推进生态综合补偿,组织涉藏六州开展生态综合补偿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研究起草《青海省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实施意见》《青海省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办法(试行)》《黄河流域(甘青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等政策文件,着力推进干流及湟水(甘青段)重要一级支流建立起跨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七、全面凝聚教育宣传合力,持续营造全民参与“绿色氛围”。
持续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内涵及其在青海的生动实践,以“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成功举办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实践专题宣介活动。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主题,成功举办青海省六五环境日公益宣传活动。以“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为主题,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全面展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题,在8月15日举办首个全国生态日青海省宣传活动。以“国家公园——万物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为主题,成功举办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发布了首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国家公园感知系统”等成果。同时,举办了“建设生态文明高地——巾帼在行动”公益宣传活动,开展“从西宁到上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双城故事”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及时处置网络舆情,牢牢把握话语权,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营造生态文明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