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3-11-02 来源: 循环经济发展处提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青海考察、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对青海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产业“四地”建设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青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青海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全力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经过加速建设,全面完成国务院批复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阶段性建设目标任务,打造了以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循环经济园区样板,试验区成为带动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如期完成青海省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8年创建任务,形成盐湖化工、油气化工、金属冶金、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产业纵向延伸、横向融合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西宁、海东、海西三大园区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全省15个省级以上园区中6个园区通过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终期验收,河湟新区零碳产业园启动建设,为新起点上强化循环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截至2022年底,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达380.2亿元、1585.7亿元、1644.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占比达10.5:43.9:45.6,循环经济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0%。全省循环经济已由以往的工业领域逐步拓展至农业、服务业及社会各个层面,基本建立了农畜产品种养殖、精深加工、废物综合利用的循环型农牧业体系,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集约利用的循环型工业体系,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循环型服务业体系。
一、系统保护治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打造生态文明高地行动,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高位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设园在即,青海湖国家公园获批创建。109处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至7类87处,占国土面积39.18%,全省64%的湿地、30.7%的森林、85%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纳入自然保护地管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新体系基本成型。出台实施保护“中华水塔”规划,投资161亿元完成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全面启动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长江重点生态区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坚定不移当好“中华水塔”守护人,以实际行动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二、协同联动发展,推动盐湖资源利用取得新突破。瞄准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目标,在科技创新、产业链延伸等方面铆劲发力,打造以盐湖化工为核心,融合油气化工、金属冶金、新能源、新材料等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循环型产业体系。在合理、有序开发钾资源基础上,积极推进镁、锂、钠、硼等资源的开发,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循环利用和高效增值。推动实施中信国安2万吨电池级碳酸锂、亿纬锂能1万吨碳酸锂项目、国内首条2万吨镁基土壤修复材料生产线,弗迪10吉瓦锂电池等一批强链延链补链工程。稳步推进盐湖科技创新,开展镁基超稳矿化土壤修复材料、无水氯化镁制备、电子级高端六氟磷酸锂等产业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原卤提锂等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高纯氧化镁晶体材料生产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启动建设盐湖资源绿色高值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盐湖产业学院、青海大学“两平台一学院两中心”建设加快。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已形成“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2022年,全省盐湖化工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03.7%,投资增长139.2%。主要产品中,钾肥产量856万吨,增产113万吨;碳酸锂产量7.3万吨,同比增长24.5%;纯碱产量481万吨,同比增长4.2%。
三、加快系统集成,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实现新提升。依托优势资源禀赋,统筹推动清洁能源开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储能多元打造。建成海西、海南两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玛尔挡、羊曲两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同步开工建设,拉西瓦水电站机组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李家峡水电站扩机项目开工建设。统筹推进外送通道、骨干电网建设,青海郭隆至甘肃武胜第三回750千伏线路工程、西宁北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建成投运,丁字口、日月山主变扩建项目纳入国家规划,21台新能源分布式调相机群全面建成,青豫一期等“青电外送”工程覆盖山东、河南等13个省市,输送清洁电力超过407亿千瓦时,青豫直流二期项目顺利开工建设。高景太阳能50吉瓦直拉单晶硅棒、亚洲硅业7万吨电子级多晶硅、天合光能光伏全产业链等项目加快建设,“多晶硅—单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电池组件—光伏组件—光伏电站”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初具雏形,初步形成“上游制造保障下游发电、下游发电促进上游制造”的循环体系,呈现产业集聚发展的强劲态势。全省电力总装机达4468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91.2%,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44.2%,非水可再升能源消纳比重达到33.2%,3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连续六年开展全清洁供电实践,刷新并保持着全清洁能源供电世界纪录。
四、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全省生态旅游迈出新步伐。以省部共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为契机,推进旅游开发、管理、消费各环节绿色化,以生态塑造旅游品质、以旅游彰显生态价值,着力构建“一环六区两廊多点”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推动“大美青海”品牌享誉全国、走向世界。加快金银滩—原子城等5A级旅游景区创建,实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海南段)宗日遗址、长城(大通段)国家文化公园、长征(班玛)国家文化公园等一批标志性工程,举办青洽会、环湖赛、生态博览会等活动,推动生态旅游与河湟文化、交通等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推动更多文化资源融入生态旅游。打造长江、黄河、澜沧江溯源、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体验之旅等世界级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以西宁为中心、格尔木、玉树为支点的4条生态旅游环线,持续推进昂赛自然体验、玛多高端自然体验和环境教育活动等特许经营项目。目前,全省67条线路入选国家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西宁市被列入国家旅游城市布局和旅游枢纽城市建设,龙羊峡工业旅游基地被评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茶卡盐湖景区获评中国最美星空目的地案例。持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以国省干线为主导,着力打通全域旅游“大动脉”,先后建成G0611张汶高速扁都口至门源公路盘坡至门源段、西宁至互助一级公路扩能改造工程、格尔木至老茫崖公路等项目,实现所有AAAA级及以上景区国省干线公路全通达。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旅游人数3938.1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75.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倍和2.75倍。
五、聚焦提质稳量,推动绿色有机农牧业取得新成效。全面推进循环型农牧业生产方式,围绕牦牛、藏羊、油菜、青稞、枸杞、沙棘、冷水鱼、藜麦、道地中藏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育特色种养-精深加工-物流保鲜-产品销售-综合利用等产业链条,构建农林牧渔多产业共生的循环型农牧业体系,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省级龙头企业5家,加快建设都兰枸杞、泽库牦牛、门源青稞油菜、共和藏羊等4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累计创建农业产业强镇15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33个、省级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50个,建成千亩以上标准化饲草基地28个,千万头只牦牛、藏羊标准化生产基地突破100个,绿色有机产业集群持续壮大。打造“净土青海·高原臻品”等农牧业品牌,认定玉树黑青稞等一批国家级名特优新农产品,雪域丰润、杞皇等6个品牌入选中国农垦品牌名录,柴达木枸杞入选中欧互认地理标志农产品清单,鲑鳟鱼养殖获得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认证和出口欧洲许可。加快推动农牧业绿色发展,截至2022年底,全省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3,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5%,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农田残膜回收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86.9%、90%、83%,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2.1%。
六、坚持以点带面,推动“关键小事”取得新进展。按照“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工作思路,因地制宜找准工作突破口和发力点,持续抓好塑料污染治理、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废弃汽车治理等循环经济领域“关键小事”,不断推动循环经济取得新成效。出台《青海省“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青海省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实施方案》《青海省废弃汽车专项执法整治行动方案》等政策措施,通过设定中短期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建立省级协调及月调度工作机制等多种举措,扎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见效。从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和处置等全链条推进我省塑料污染治理和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目前,全省大中型商场、超市、书店等场所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等基本不再使用禁限塑料制品,农膜回收率达到90%,邮政快递网点全面禁止使用塑料包装,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达到98.33%,使用符合标准的包装材料比例达98.6%,可循环中转袋流转使用基本实现省内全覆盖。废弃汽车年度专项整治工作已显成效,2023年上半年,全省共摸排出废弃汽车1416辆,处置1012辆。